王晧安/台灣立帖:性別教學真能促進平等?
現行性別平等教育強調融入教學,自己究竟教得如何呢?依教學內容可區分為「性別社會化消極教學」及「平等促進式積極教學」,幫助教學者檢視自己性別平等教學的境界如何。
「性別社會化消極教學」主要在指認性別刻板印象,讓學生了解社會的性別現況,這也是目前性別平等教育實施的一大困境。性別社會化教學能幫助對社會不甚熟悉的青少年們,了解社會的情形,從以為天下太平的天真,到能夠了解性別建構的脈絡,體認性別不平等的事實。
性別平等教學的教學歷程,還可分為「觀念:了解主流價值,破除性別迷思」、「運作:了解社會運作,改變原有做法」、「影響:了解影響效果,改變社會環境」、「認同:感受蛻變過程,促進價值認同」4個層次。
「性別社會化消極教學」在觀念上的目標,在呈現主流價值與想法的素材、指認與分析性別刻板印象所在、對性別問題能舉一反三;在運作層次,則在幫助學生了解知識、媒體等資訊如何生產、了解生活上的性別規範如何鞏固性別刻板印象;在影響層面上,能了解傳統性別價值,透過社會運作機制,產生哪些影響與效果,清楚鞏固父權的價值如何一再複製;在認同上,能充分理解性別社會化的歷程、在負面教材中獲得警醒、或從體認性別平等可透過行動帶來正面影響獲得感動。有助於初步地理解傳統、性別角色,社會中性別權力關係、文化規範、社會制度的運作機制。
這樣的教學內容,雖然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性別議題,對社會性別平等的促進很有限,可能合理化社會許多既有的不平等現象、甚至對性別歧視習以為常,可能一再複製、強化帶有性別偏見的社會主流價值,不小心成為鞏固父權價值的幫手。
「平等促進式積極教學」主要在挑戰既有性別觀念與做法,將拆解父權為教學宗旨,比較不會在讓學習者上完性別課程之後,感到性別歧視無所不在,感到到「社會無望、個人無力」,是較有助於促進性別平等的做法,也是目前性別平等教育仍需要非常努力的地方。
「平等促進式積極教學」強調的教學目標,在觀念上進一步與學生共同討論素材背後有哪些迷思,如何破除性別迷思;運作層次上,則探討性別迷思如何形成、如何透過資訊生產過程產製更具性平意識的資訊、如何促進性別平等、顛覆兩性、理解多元性別處境的行動;影響層次上,透過較符合性平價值的行動與改變,對社會產生哪些正向的影響、社會環境經由行動獲得改變;認同層次則著重在參與行動、創造改變的性別意識實踐過程中,感受促進社會性別平等的成就感,感受性別平等著實對生活帶來益處,促進對性別平等價值的認同。
平等促進式教學著重學生應發展為獨立思考且行動的主體,在課堂中重視學生的參與而不是聆聽。不僅要理解性別問題的成因,對性別歷史事件不僅止感受身受,更要參與、投入、感受創造性別平等價值的行動。這樣的教學內容,對教學者很有挑戰性,但也會讓「教與學」都變得更有趣,培養學習者面對社會性別問題的能力,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資訊。整體而言,「平等促進式積極教學」是較具促進性別平等效果的。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學會理事)
***
【轉載自:http://www2.tku.edu.tw/~tfstnet/upload/download/20110208151506a536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