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又是nino大顯身手的一集呢~~~我想不少飯還是非fans都可能會有被impress了的感覺吧?
我也被嚇一跳呢,那個表情感情變化演繹拿捏得如此到位,震撼呢!
(其實我也不是pro的啦,不過我知道我的確是被嚇倒了)
來了來了,兩兄弟談論妹妹愛上了仇家兒子的一段…
這一集又是nino大顯身手的一集呢~~~我想不少飯還是非fans都可能會有被impress了的感覺吧?
我也被嚇一跳呢,那個表情感情變化演繹拿捏得如此到位,震撼呢!
(其實我也不是pro的啦,不過我知道我的確是被嚇倒了)
來了來了,兩兄弟談論妹妹愛上了仇家兒子的一段…
大塚愛 - クラゲ、流れ星 - 水母、流星
Ai Otsuka - Kurage, Nagareboshi
遠いこの距離 毎晩のように
Tooi kono kyori Maiban no you ni
這一首歌是我第一次接觸nino的solo歌曲(也是08con的live),
雖然那時還未完全進入飯狀態,
但那時的comments也是很好的…
不是那種甚麼高超的歌唱技巧,而是一種淡淡的感動,
真是很神奇呢,還根本是語言不通呢,
在完全不明白這首歌的歌詞之時卻被聲音感動了…
大城小事電影原聲大碟
Soundtrack from Leaving Me Loving You
一直都認為很多Leon的電影的soundtrack是很正的…
除了當年的《玻璃之城》之外,這也是我的至愛…
《残酷な天使のテーゼ》這首歌對任何有留意過動漫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
正是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的主題曲,直至現在仍然是唱得街知巷聞,可說是動漫界其中一首最經典的歌曲!
而這一次分享的是主唱的日本女歌手高橋洋子在1995年10月25日發行的同名single(是那種細細的小cd呢),
除了EVA的主題曲《残酷な天使のテーゼ》之外,另外亦收錄了另一首歌曲《月の迷宫》,
這一集秘密嵐(20100805)真的太有趣了,主角又是nino啦,見證住nino的大起大落直至暴走…(噢就像人生啊…爆)
雖然有夠殘酷的,但我還是笑爆了,而且nino仍然是超萌超可愛的啦
nino得到極好的印象呢(很帥、又爽朗又溫柔,最喜歡!)嘉賓ヨンア原來是個大飯呢~~~~
分享完對所有人的印象,嘉賓一出場與nino在眉來眼去打情罵俏狀的(.\_/.)!member都忍不住要吐糟啦!
喂喂人們在說松潤的花男嘛,你在神氣甚麼呢?(是你在沾沾自喜吧?還是嵐愛嗎?:p)
Neon Genesis Evangelion, Vol.1
相信80後的朋友對這個動畫絕不會陌生,
當年還在念小學的我明明看不懂卻不知何故地成為了fans直到現在(努力地等待新的劇場版《Q》的上映…噢快暴走了!)
今次分享的這張CD是整個動畫系列的第一張soundtrack album,1995年出的,
但這次的資源不是我自家第一手製作的,是從BT上找來(千萬不要告發我啊><),已經不知道出處了…
我這一代香港人:成就與失誤
陳冠中
我是上世紀52年在上海出生的,四歲到香港,小時候上學,祖籍欄填的是浙江鄞縣,即寧波。我在家裡跟父母說上海話其實是寧波話,跟傭人說番禺腔粵語,到上幼稚園則學到香港粵語。我把香港粵語當作母語,因為最流利,而且自信的認為發音是百份百準的,如果不準是別人不準,不是我不準。就這樣,身份認同的問題也解決了。
我後來才知道,我是屬於香港的「嬰兒潮」,指的是1949年後出生的一代。香港人口在二戰結束那年是五十萬,到1953年已達兩百五十萬,光1949年增加了近八十萬人。隨後十來年,出生人口也到了高峰,像舊式的可樂瓶一樣,開始還是窄窄的,後來就膨脹了。
可想我這代很多人對童年時期的貧窮還有些記憶,家長和家庭的目標,印在我們腦子裏的,似乎就是勤儉,安定下來,改善生活,賺錢,賺錢,賺錢。
《流星之絆》EP6,這一集重點在於兄妹間的互動,
因為有很頭痛的問題(其實還是生病了?),nino整天都貼著發燒用的冷凍貼,
萌點滿滿的說~~>v<
我很喜歡那個表情變化和激動模樣呢~~:p
在我住的地方附近的一座商場裡面,少年時代很喜歡去逛某間CD店,
當年穿著校服的我常常去裡面亂翻,然後買了很多現在想不起為甚麼會買的CD。
今次分享出來的是這一張《Melody Original Soundtrack》,
買的時候我還考慮了很久呢,不知道為甚麼我雖然沒看過電影,但還是被老的封面吸引了…
可能當時我也是正值那個「兩小無猜」的時期吧~:P
陳雲:香港人的身份,大陸人的身分
殖民地政府發的香港居民身份證,寫的是「身份」而非「身分」,既是符合粵語發音,也是妙用政治語言。份是有份、一份、股份的份,粵語讀的是第二聲(高上聲),讀如麵粉的粉,身份用份字,表示這個地方是我有份的,香港有我的一份,意涵的公民身份是強調權利的,如有權享受憲法保護、公民權利和社會福利。昔日難民避秦,偷渡來港,取得的是香港身份。
身分無疑是舊寫,粵語讀的是第六聲(低去聲),讀如「分子」的「分」,是職分、緣分、盡本分、分內事的分字。身分用分字,強調的意涵是義務和責任,如為國盡忠、服從法令之類。國民義務,是你的本分。明白這個意涵差異,便明白為何香港寫身份證,大陸及台灣寫身分證。
香港回歸之後,二○○一年,葉劉淑儀當保安局長期間,政府公佈智能身份證的設計,諮詢公眾,第七版的設計圖,將新簽發的身份證的字樣更改為「身分證」,香港作家陸離女士馬上抗議,認為不宜亂改,將人字偏旁減去,國學家饒宗頤先生更考據「份」字在宋朝已通用。份字有辨義之功用,身份毋須復古為身分。港府見參與抗議者眾,只得從善如流,恢復寫「身份證」。參與抗議的人,只覺得不宜改字,沒了人字偏旁不好看。沒設想到,去了人字偏旁,意涵大大不同,「人」權奪去了,原本強調公民權利的身份,改為強調公民義務的身分了。
粵語有十聲,音調豐富,很多微細的差別,都可以用變調來辨別清楚。相反,普通話只有五聲,音調貧乏,不能從音調辨別「身份」和「身分」的差別。從讀音上無法分辨,就不會堅持另外創造新詞,甚至取締其他方言區的新詞,將詞彙簡化,例如將「身份」及「身分」統一為「身分」。
為了溫習小小的日語(其實我連基本的也不認識…@o@;)
找了一些平日喜歡的日語歌的歌詞來看…
試著能不能唱一點,嘩,果然不是易事呢自學…
不過以下的歌詞是我從很多網站中找再自行編輯而成的(順便practice japanese listening!),
希望不會引起誰的不滿吧…有錯請多多指正!
《在迷宮中仰望星斗:政治人的人文素養》
龍應台(台灣大學法學院演講)
在台灣,我大概一年只做一次演講。今天之所願意來跟法學院的同學談談人文素養的必要,主要是由於看到台灣解嚴以來變成如此政治淹蓋一切的一個社會,而我又當然不能不注意到,要領導台灣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人物裡有相當高的比例來自這個法學院。總統候選人也好,中央民意代表也好,不知道有多少是來自台大政治系、法律系,再不然就是農經系,是不是?(笑聲)
但是今天的題目不是「政治人物」──而是「政治人」──要有什麼樣的人文素養。為什麼不是「政治人物」呢?因為對今天已經是四十歲以上的人要求他們有人文素養,是太晚了一點。今天面對的你們大概二十歲;在二十五年之後,你們之中今天在座的,也許就有四個人要變成總統候選人。那麼,我來的原因很明白:你們將來很可能影響社會。但是昨天我聽到另一個說法。我的一個好朋友說,「你確實應該去台大法學院講人文素養,因為這個地方出產最多危害社會的人。」(笑聲)二十五年之後,當你們之中的諸君變成社會的領導人時,我才七十二歲,我還要被你們領導,受你們影響。所以「先下手為強」,今天先來影響你們。(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