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l 30 Fri 2010 20:33
我的日劇記事本-流星之絆:EP2
- Jul 30 Fri 2010 20:05
我的日劇記事本-流星之絆:EP1
就是這一部日劇-《流星之絆》,讓我萌上了nino(而nino則讓我萌上arashi…)
是改編自東野圭吾的小說,聽說小說本身是很沉重和黑暗的,
但電視劇則一改小說的從頭到尾都是悲慘沉重的風格,靚仔靚女再加大萌兼惡搞完素,讓整個故事更立體更具人性!
有血有淚時也不忘笑點與勵志!nino亦因這個劇得了galaxy大獎,加上故事讓我又笑又哭的,絕對是水準之作!
這個劇中,nino常常都是這個樣子的:
- Jul 30 Fri 2010 15:38
等待,也是需要不少精神力量的。
最近一直在找工作,
結果都失望而回…
一直在反省,思考,我要堅持嗎?
我想,再努力,等待多一陣子…
- Jul 25 Sun 2010 18:28
安徒:「政壇雷曼」與民主的道德經濟
安徒:「政壇雷曼」與民主的道德經濟
民主黨在政改角力的最後關頭,將談判條件三項曾經誓言缺一不可的底線,化約為一個改良過的區議會方案。中央欣然接受,情況急轉直下。政改方案結果通過了,卻引發出香港民主運動前所未見的大分裂。
泛民主派陣營經此一役,已經差不多全面瓦解。我們要開始習慣的,是未來沒有了「泛民」這一稱號的日子。但其實此事也來得並不突然,因為這大半年來,由是否參與五區變相公投運動開始,任何人都可以看見,泛民政治人物之間已經不存在互信。任何人高舉團結一致、鎗口對外的口號,都無法制止這一場分裂發生。
香港的泛民主派所信守的理念和意識形態,其實非常駁雜。能夠在過去一段時期,還能維繫一個可以稱之為泛民的陣線,其實只有一個六四的道德綱領,和在政改中運用集體否決權來和中共及建制派討價還價,這可以說是定義泛民之為泛民的唯一標準。可是,對於在甚麼情況底下,泛民成員可以退出一個好像是唯一團結基礎的「否決權聯盟」其實從來沒有一致共識。在表面的團結底下,可說各懷鬼胎,自有打算。
在去年底蘊釀五區公投運動的日子,民主黨大力反對參加五區公投運動的理據,正是要小心維持一個有力的集體否決權,以爭取一個邁向真普選的路線圖。如今,路線圖落空,否決權棄而不用,也沒有招呼盟友半句。顯見,「泛民團結」的口號就算如何叫得震天價響,也只是有心人的美好投射。一面要團結,一面又要自由意志,所謂「泛民主派」連如何運用否決權的最低綱領也沒有,又何來一個屬於所謂「泛民主派」的統一戰線?
- Jul 20 Tue 2010 23:39
我的日劇記事本-魔王
最近空閒在家看了好幾部日劇,
對,我又回到日劇的懷抱中去了,火辣辣地親熱了不少日子…
最近一口氣看了《流星之絆》、《日版貧窮貴公子》、《魔王》以及昨天才完成的《正義代書戰士2010》(對,都是因為看了nino的《流星之絆》而不小心殺進了arashi的懷抱…)
aiba主演的《我的乖乖女》則還查一集、繼續是小大的《0號室的客人》慢慢看…
但jun的日劇我暫時一部都沒有看過(不是我不喜歡jun,只是我對道明寺類的角色和劇都沒甚麼興趣),
- Jul 12 Mon 2010 03:19
練乙錚:笑林良禽 論民主黨(二之一)、談激進理論 向左派進言(二之二)
練乙錚:笑林良禽.論民主黨
2010-07-06
【信報】特區政府通過了一個西環本以為「完全沒必要修改」而萬萬沒想到最後中央修改了的政改方案;主理憲制事務的局長因此有點得志忘形,左右開弓不論友敵都恥罵一番,更狠批公民黨人蠢得不懂得「擇木而棲」的大道理。但這位局長缺了點文化修養:這話哪有拿來攻擊別人用的?罵人家不懂,當然就是自己懂了。不過,那也是挺對的;便是在官場裏,從d九到良禽,有些人半輩子沒走通,有些人則一步到位,分別很大,就不僅僅是文化修養問題了。
閒話休說。政改方案通過之後,民主派內訌加劇,人人鬱鬱不樂,無論哪一方都不大好過;看來,要適應客觀新形勢,彼此心理上還得多捱一陣子。筆者說過,五區公投之後,政治板塊大挪移,民主派各政黨在光譜上的定位拉開,合理化了。短期而言,兄弟鬩墻令親痛仇快,民主運動的質和量都因此有失,但定位合理化所蘊含的效率提高,在中、長期能轉化為取得新支持者的動力,卻更值得重視。其實,政治板塊挪移,目前還有空間,過程完成之後,泛民整體將有更優陣勢,儘管在過程中,三黨支持者數目將重新分配。對此,筆者有下列愚見:
(一)民主黨還應繼續向中間移動、變身,成為一個除了在六四事件和二十三條立法二問題上堅定不搖、其他一切議題立場覆蓋自由黨和民建聯右翼的溫和政黨,有一定原則地和政府在更多方面合作,爭取部分成員進入建制,各自從體制較深層發揮力量;
(二)社民連應留在激進位置,但隨著支持者數量增長,不應佔據最激點,要留出空間讓其他更激進人士特別是年輕人進場創造性地參政;
- Jul 05 Mon 2010 23:08
許寶強:如今,民主程序和選擇守則還重要嗎?
許寶強:如今,民主程序和選擇守則還重要嗎?
社會學家飽曼(Zygmunt Bauman)在《尋找政治》一書中提出[1],現代社會中的個人選擇,基本上受制於兩種約束:其一是規限我們選擇的議程(agenda of choice),其二是個體的選擇守則(codeof choosing)。前者的設定主要是透過立法,區分什麼是被允許的或受禁止的選擇,例如規定立會議員只能接受或否決,但不能修訂政府的政改方案;後者的孕育,則主要依賴價值教育,劃分哪些是恰當的或不適宜的選擇,例如根據「良禽擇木而棲」的原則當官?還是「站在雞蛋一邊」抗爭?
在香港,規限我們選擇的議程,除了被政府、商界、媒體主宰外,還日益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干預,最明顯的例子自然是所謂普選的「五部曲」。另一方面,建立個體選擇守則的教育過程,也逐漸為政改辯論中的指鹿為馬、巧言令色等公關措辭所污染,例如把維護特權的功能團體叫作「平衡利益」,或沒有明確終點的「起錨」喚作「循序漸進」。在這樣的後政改情景下,我們還可以如何介入「選擇議程」的訂定?又怎樣從事建立「選擇守則」的教育工作?
認真提問 校正爭議
- Jul 05 Mon 2010 16:37
看了第一集的零秒出手
<p>看了第一集的零秒出手, <p>看得我心亂糟糟的, <p>是我很有亂了吧? <p><p>眼睛裡有點水汪汪的… <p>我想要努力的方向, <p>每次像是行近一步, <p>感覺就像又看不清楚了的樣子…
- Jun 26 Sat 2010 04:43
aibaちゃん,新劇不錯嘛!
以下是一則新聞轉載:
***
【2010-06-25。明報。http://www.mingpaotor.com/htm/News/20100625/wed.htm】
放下搞笑本色溫情演繹 相葉雅紀演單親爸爸細膩感人
文:朱樂言
日本人氣組合「嵐」的成員相葉雅紀主演劇集《我的乖乖女》,改編自佐原水津同名漫畫《MY GIRL~我的乖乖女》,相葉雅紀今次放下平時在綜藝節目中的搞笑本色,以一個「帶子雄郎」的單親爸爸出現,演出讓人驚喜,劇中他跟可愛精靈的小演員石井萌萌果甚多對手戲,兩人之間由陌生人到經過生活上的互相適應、互相接納下萌生的父女情,刻劃得非常細膩,相信除了不少單親父母看來有共鳴外,不少爸爸級的觀眾亦有感受;同時「嵐」本身甚多女粉絲,今次相葉溫情演繹,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 Jun 14 Mon 2010 17:59
許寶強:為甚麼總是做不好份工?犬儒社會的文化研究
為甚麼總是做不好份工?犬儒社會的文化研究
曾特首於2007年的「競選」時,提出「我會做好呢份工」的口號。三年下來,民意下滑,天星皇后、三聚氰胺、迷債海嘯、副局長、豬流感、東亞運、反高鐵、貧富懸殊、超高房價、翻叮政改、打壓六四,都惹來負面評論,在不少港人眼中,特區政府似乎並沒有做好份工。
為甚麼過去曾被譽為高效的政府官員,在同是政務官出身的曾蔭權統領下,總是無法做好份工?答案或可在曾班子最近的「起錨」中看出端倪。
「起錨」(act now)與「我會做好呢份工」(I'll get the job done),其實一脈相承,同樣都不談願景,缺乏方向,剩下是「得個做字」。「起錨」後駛向何方?份工怎樣做才算「好」?Act now 和get the job done,但for what?
戰後至80年代,特別是60年代末之後,香港經歷了長達數十年的順景,政府無論做甚麼或不做甚麼,港人都比較容易「收貨」。於是,毫無願景方向地「打好份工」,轉眼就「無驚無險又到五點」,甚至莫名其妙地贏得高效政務官的稱號。然而,到了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的歷史轉接時刻,由政權轉移到金融海嘯到生態危機,政務官終於需要面對一連串逆境的考驗。不過,「因風駛?能搖櫓,逆水船費功夫」,特區班子的「抗逆能力」,似乎並不太高。
- Jun 13 Sun 2010 23:45
葉蔭聰:重寫香港﹕保育其實是發展
葉蔭聰:重寫香港﹕保育其實是發展
當「文物保育」成為日常及媒介用語後,我們到處碰到「保育」,城市的過去如鬼影,走出某幢建築文物或老街,穿梭不同領域,誇張一點,到了鬼影幢幢的地步。
本地媒體創造了似真似假的《歲月神偷》力救永利街後,電影《十月圍城》再下一城,造就香港上環楊衢雲的百子里活化。今天,就連新蒲崗建個商場,據說也會保育老街樹木公園。用政府語言來說,保育進入了「活化」階段,不是保存舊物,而是與地區(地產?) 「活」起來的一個環節。用學術一點的語言來說, 城市進入後現代階段—— 歷史主題化(thematization),我們開始分不開歷史保存與主題公園或餐廳有什麼分別。
我不想在這裏爭論怎樣才是「真保育」、「假保育」,保育的價值該留給民間與官府角力,而不是我這個書生(或任何學者)說了算。不過,我倒是有興趣談一下,香港發生這個轉變的軌。
- Jun 10 Thu 2010 00:16
李祖喬:「客觀中立」的盲點
李祖喬:「客觀中立」的盲點
在大學教書的朋友抱怨,新生交論文功課的邏輯大部分是:雖然X有道理,但Y也有它的道理,結論是當局應加以注意及改善。她說,這實在很難評分。想來,這真是非常「香港」的思維。除了我們中學考試已受此等「看事物要正反兩面」的訓練外,有哪位公眾人物不會以此自豪?總之東說一點,西說一點,結論懸空,評論的位置就很客觀中立和有批判思維了。但並列正反兩面,是否就特別「批判」?可能是的,但很多時候,我們卻不能擺脫個人立場。吳美蘭老師向唐英年要求有權選特首之後,我有些朋友說老師應該「中立」,也就是要同時告訴學生「不需要民主」的聲音,而老師自己也不應申明立場。我的問題是:把教材和觀點「平均」分配的時候,難道不是已經有了偏頗?如果功能組別是少數人的意見,民選議員則代表百萬選民,把兩者的意見「五十五十」並列出來,那是否「公平」呢?在現實世界,明明是幾百人和一個不是民選的政府決定了影響幾百萬人的公共政策;課堂上用50:50的比率去教導學生,又是否「客觀」?我也沒有答案,究竟怎樣的教學法才可避免洗腦,最客觀中立。但是,為何我們社會鼓吹一個遠距離「客觀」看事物的位置,一半半地左右互駁,卻很值得思考。在我的學習經歷中,堅守某些信念,直接介入辯論,堅定立場,迎接對方的挑戰和反駁,才是真正促進思辨的過程。香港、西方甚至大陸的論者,不就是每天都就何謂「公義」和「正確」的激辯嗎?為何我們要學生學習做一個分析不同派別的讀者,而不是真心立場堅定的辯士?
朋友說,難評分,是因為並列正反實在太容易從書本找到,不用告訴她了。她最想看到反覆思考後真心相信的立場。
堅定,但不排他;開放,但不含糊。這種論文,不僅高分,而且證明學生已長大了。
李祖喬
- May 23 Sun 2010 17:35
許寶強:重寫香港﹕從殖民到犬儒﹕香港教育故事新編
重寫香港﹕從殖民到犬儒﹕香港教育故事新編
【明報專訊】五區變相公投過後,一如預料,同一結果,各自表述。比較有趣的是政府對低投票率的「欣喜」,恐怕會令負責公民教育的老師,有點不知所措。如果因為有人認為「選舉並不必要」,負責推動選舉的政府就可理直氣壯暗示市民不應投票,那麼日後面對學生以「選舉(或其他事項)並不必要」為理由,拒絕行使公民權利和肩負公民責任時,教育工作者又能如何認真地推動公民教育?這樣公然玩假地安排補選,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政府或許並不多見,但回顧香港歷史,由政府推動的各種政策,其實是充滿了類似的犬儒作風。教育正是一例。值得慶幸的是,面對政務司長在學校的公關表演,我們仍然有勇敢的教師願意直面國王的新衣,向成為學生「反面教材」的犬儒政客討回點公道。
香港中學校長會早前對486家中學的調查指出,六成半學校認為新高中課程中最難教是通識科,教育局的回應是﹕已向學校提供「多元化的支援」,言下之意似乎是﹕「我們已做好份工」。當教師在教育局「多元化的支援」下仍對課程內容過多和考評指引缺乏表達憂慮時,教育局這種「牛頭唔搭馬嘴」的「對話」,究竟反映一個怎樣的香港教育故事?
據研究香港教育歷史的學者考察,教育目標和實際的教與學行動經常割裂,很可能正是香港學校教育過去以至現在真正發生的故事。
辦「教育」還是做「當局」?
- May 18 Tue 2010 19:25
【愛。分享】Pandora Hearts Soundtrack 1
2009年四月新番動畫,畫功劇情也算是水準的質素(感覺是少女系的、有少量BL感的…也有很萌的角色),
但最讓我喜歡的就是這劇的配樂!是一般水準之上的~
(我也很看重配樂的,怎樣說配樂的確是會影響劇情的氣氛,所以也會影響你能否投入看嘛…說到底了我真是OST控嘛>///<…)
由此配樂質素高印象很深刻,所以至少都出了兩隻OST,
今天先和大家分享第一隻soundtrack,有機會再分享第二隻…
- May 15 Sat 2010 04:57
安徒:「港式自由」崩潰之後是什麼?
安徒:「港式自由」崩潰之後是什麼?
一日兩個大學民意調查,不是說特首民望繼續下滑,就是香港人認為社會大大不和諧。《明報》更大字標題引述研究人員所指,按民調數字推算,全港有一百五十三萬人認同以激烈抗爭的手段要求政府回應訴求。姑勿論對於「激烈」一詞有什麼歧義的詮釋,香港社會內部的矛盾漸漸演化,邁向危機邊緣,似是不可迴避的事實。
不過,應該在這個十字關頭猛然醒覺的,不單只是特首、政府或者在他們頭上的中央,而是香港社會的各個領域及環節,特別是香港的泛民領袖及公民社會自身,因為對目前這種危機邊緣狀反應遲鈍,藥石亂投,不知所措的,與其說是掌權的政府或當權派,不如說是香港的民間,或者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自身。
世界各地歷史多番證明,社會危機由白熱化走向爆發,結果往往不是導致危機的病源得以被診斷及醫治,使得要求改革進步的民間力量乘勢得益,相反地,危機的可能終局有很多:或是反動倒退、或是長期停滯、或是萬劫不復。不過,無論那一個預測的境如期兌現,真正的危機其實是我們並不知道什麼是危機的真正所在。
早前的「反高鐵」爭論中,有論者因著運動手法的創新,提出了「範式轉移」之說,但究其實,如果只是指出手法、形式、技巧的變化,而沒有質疑這些方法或取徑背後的一整套假設與前提,那根據「範式」(paradigm)一詞的創始人,即科學哲學家孔恩(Kuhn)所講,這些都只不過是同一個「範式」下的不同理論變化,遠遠未及動搖整個「範式」,遑論「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而要深究香港社會整體目前所身處的危機,並不是個別範圍的「管治危機」、「社會危機」,甚或「文化危機」,而是涉及社會上下整體的「範式危機」,那筆者想指出的是,這是一場「自由主義範式」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