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文章、視/音頻轉載。 (9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李維怡:如何愛

 

【明報專訊】一場盛女之戰,從公仔箱蔓延到線上線下的評論空間。由對參與者的評頭品足、追訪與起底大搜查,到港男港女樂此不疲的口水仗;知識分子搬出女性主義、性別定型乃至傳媒責任,嘗試深化議題,說來說去又彷彿落入「認真你就輸了」的圈套。

 

製作人智商是高的,連罵聲都早被計算作刺激收視之用。

一切都是商品。《盛女》節目是商品,節目裏的「人生教練」在推廣各種各樣的商品。那商品教大家——「每個人都是商品」(教練Winnie語),你我在職場上都出賣自己,情場裏又何必例外?你不認也得認,還是認了它,然後把自己包裝得好好睇睇以便賣出去吧;怎樣包裝?購買我們提供的商品就可以。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江先灝:向「覆核王」梁國雄致敬

 

(四月二十一日凌晨12時半編按:作者發表感言,刊於文末。)

 

A Tribute to Legislator Leung Kwok Hung’s Contribution to the Common Law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席,根據立法會規定我要申明,我並非因為本人的金錢利益而被動議要剝奪議員資格。

首先,我要感謝以不同方式支持我的人,包括不收費的的士司機、小巴司機和斬雞比給我的燒味店師傅,很感謝他們。我覺得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我當然亦知道有人非常憎恨我。

今日我們討論的,係是否應該解除我的職務。這當然是一個政治決定;倘若這是純粹的法律問題,在法律條文已經可以寫清楚免職界線,而無須辯論投票。基本法此條文1本身,亦是讓大家做一個政治決定。

反對解除我職務的人,立論非常明確:政府不義,有議員向林瑞麟大聲疾呼「遞補機制是錯的」,這議員不應因此而被解除職務。

今日在這裡振振有詞,稱根據慣例而投票的人,特別是民建聯議員,當全世界譴責中共屠殺自己的人民,你們講過甚麼?劉江華當年有譴責中共,主席曾鈺成在1990年都有帶領培僑中學學生唱國歌紀念六四。譴責屠殺,不是舉世的嗎?不是「自動波」的嗎?你們不譴責?年年你們做甚麼?當立法會每年議決平反六四譴責屠殺,你們包括梁振英,當年自己有參與,你們又投反對票?「殺二十萬人換來二十年穩定」,你們贊成此論調嗎?真可笑,我無須別人可憐,但希望你可憐自己的靈魂。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徙:民粹主義的狂歡節

 

【明報專訊】今年區選落幕,評論雀起。出現得最多的術語是民粹主義:順民粹者昌,逆民粹者亡。更有倡言,以民粹制民粹。民粹主義儼然成為萬能膏葯,城中唯一遊戲(the only game in town)。

不過,其實這不是香港獨有現像。美國茶黨行情暴漲,奧巴馬連任勢危,也是拜民粹所賜。

民粹主義為甚麼會變成好像萬應萬靈,其實秘密在於其彈性。它能與所有的意識形態親和,既可與左的社會主義為友,也可和右的法西斯結盟,光譜甚寬。因為它的終極對手只有一個,就是自由主義。

民粹主義的主張的只有一條,就是可以無限彈性地定義的「人民利益」。它的特徴包括「沒有原則地討好民眾」、「訴諸恐懼情緒的動員」、「反智反精英」、「建構簡便的敵我意識」、「以我族為先的排外」。自由主義之所以可惡,是因為它是「人民利益」的絆腳石。民粹主義要把絆腳石掃除,就要訴諸廣大民眾的common sense,將智性反思的複雜要求打成精英主義。你若說它反智,它就會回敬你說:你是「脫離群眾,活在火星」。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國鉅:港式民粹主義的雛形

 

 

香港近十年社會運動鬧烘烘,打破了八九十年代民主黨幾個大佬例牌一字排開的悶局,除了示威頻繁、示威形式多變之外,又不斷有新的團體出現。然而,這種情況的反應,是一個名詞在政治論述被常用、甚至濫用:「民粹主義」。政黨之間互相攻擊、政府譴責「暴力」示威者,都動輒把對方扣上「民粹」的帽子,高官議員說錯話被人圍攻,就說自己遭到「文革式批鬥」,甚至電視台為了刷新形象,也來一句「不受民粹左右」。民粹主義就如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無神論」一樣,是一頂只會送給別人,無人願意自己拿來戴的帽子。

當然,這種標籤的濫用,其實反映了香港政府以至特權階層,在面對洶湧的民意時,手足無措,在理據上無法反駁,於是順手拈來這個負面標籤,來個連消帶打。好不容易凝聚起來的民意、民力、民氣,一旦變成民粹,好的也變成壞的。當然,這些人「唔理好醜,只要就手」,只求打擊對方,保護自己,一定不會幫你考究民粹的意義,但奇怪的是連學界也鮮見有人探討。這種和稀泥的狀態,更助長了這個標籤的濫用。

究竟香港有否民粹主義?民粹主義到底是什麼意思?所謂民粹主義,定義頗多,不一而足。簡單說有三點: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種banner讓我想起年少時代剛學整網頁(果陣時做personal homepage的東西),

都係gif的檔,長方形在上角,

這個在獨媒巧遇的「全民退休保障」的廣告banner令我好親切感呢!:3

 

btw,這個議題政府、所有人其實都必須認真思考,必須有做d野!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祖喬:支持與反對

 

很多人誤以為「支持」和「反對」僅是一組簡單的正反概念。

例如建高鐵,如非支持,就只能是反對吧?的確,理由可有千萬個,但終究要下個決定,只有「建」與「不建」兩個選擇。

大抵聰明的通識學生也懂得最高分的答案:建高鐵的好處是X,壞處是Y,應該建,但也不應忽略另一方的意見……但這回答反映的不是考生的機智與慎密,而是我們對自我與政治的想像。

甚麼是想像?它是比理性計算更根本地影響人價值取向的領域。理性邏輯上,自然只有「支持」與「反對」;但更根本的是:為何牽涉不同階層資源分配公義的真實問題,會以文字上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和邏輯表達?因為我們把自己想像為食花生的「考生」,追求完美答案而不是捍衛自己的信念和關注現實世界的人。假如我們想像自己是正義的香港公民,答案的邏輯就變得多餘,而會去立即了解村民情況,研究高鐵工程背後跟功能組別議員的利益關係,阻止傷害香港社群的事情發生。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韓寒:脫節的國度

 

你一直問,他們何以如此的喪心病狂,他們卻覺得自己已經非常的克制忍讓。

你一直問,他們何以如此的顛倒黑白,他們卻覺得自己已經非常的公正坦率。

你一直問,他們何以如此的包庇兇手,他們卻覺得自己已經非常的愧對炮友。

你一直問,他們何以如此的掩蓋真相,他們卻覺得自己已經非常的透明開放。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志森:阻人搵食

 

「阻人搵食,罪大惡極」,你有天大理由,做甚麼都可以,最緊要唔好阻人搵食。

遊行完沒有如常散去回家嘆冷氣睇電視的兩幫「激進」份子,「夜媽媽」霸住香港政經通忂大道玩通宵,阻住的士大佬搵食。電視將的士司機的怨言日播夜播:「你哋有飯食就得啦,唔駛理我哋!」「我喺度被阻咗四個字(二十分鐘)…」22人萬人上街反惡法,遠及不上的士司機在中環被示威者阻住去路重要。

除了「阻人搵食」的指摘,最流行的就是「點解咁暴力」。在立法會掟蕉掉掃枱爆粗阻住開會是暴力,示威者唔聽指示拉鐵馬同警察推撞是暴力,霸馬路阻交通,尤其阻礙掌控政治權力中心的中環馬路,就更是暴力中的暴力。

的士大佬不是知識份子,不是學者更不是理論家,當然不明白甚麼是制度暴力,誰比誰更暴力的問題。他們更不會醒覺,霸馬路的示威者,只是阻住他們搵食幾十分鐘,但官商勾結的政經結構,不但阻礙他們的一生,更令一代比一代艱難,永無出頭之日。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茵:星期日現場:七一.夜 這夜,我扮示威者

 

 

【明報專訊】今年七一前夕,火藥味甚濃,部分團體事先張揚遊行後要「反轉政府總部」,並在禮賓府或其他地方進行干擾活動或集會;警方面對近日連串的濫權指控亦嚴陣以待,指示前線警員以克制和高透明度的方式執法,在機動部隊(PTU)人牆之間留下空隙讓傳媒拍攝,「抬人過程盡量靠近記者」,大有在公眾面前做場good show的準備。

我卻懷疑,乖乖地待在警方畫好的記者區內,看他們準備好讓我看的畫面,距離真相會有多遠?

近年來每遇示威清場,警方與示威者總是各執一詞。示威人士指控警察濫用暴力、抬人時故意令他們受傷;警方則指示威者不合作在先,破壞秩序。而對於示威人士所言「慘况」,記者行家們好像總是沒看到、沒報道,到底是真的沒發生、純屬虛構揑造?還是記者站得太遠、看不清楚?比對報章報道與示威者在網上的講法,看得人老大納悶。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祖喬:港式理性

 

我認為自己為香港的「激進」辯護過多了,有點生厭。每有人衝擊,我總愛舉出外國例子,說明香港的肢體動作不算甚麼;我也愛說,制度的暴力才是肢體暴力的源起。我沒有反省為何人會認為一件事「激進」,就立即跳去「西方標準」來強加於溫和的香港人身上。我應該想想,人家認為衝突「很激進」,要「理性客觀討論」,當然代表他們有一套「理性」和「客觀」的標準。與其每次為「激進」辯護,不如更直接和具體地認識那套「客觀理性」。感受一下自命「理性客觀」的人:那些認為人要「理性」的人,似乎不是真的有好好去想問題,相反,他們甚至是不太願意理解和解決事件的人。

 

例如網上都有報道「激進人士」為何要衝擊、為了甚麼目的去宣傳、去阻停一些議案;但我認識的所謂「理性的人」大多僅僅取笑激進人士,卻對來龍去脈毫無所知;而所謂「客觀」,其實只不過把自己抽離事件,認為事不關己,並沒有理解事件的更佳角度。所謂「理性客觀的人」,或許只是「新聞觀看者」的代名詞。我有位「理性朋友」,曾經笑說那群保衛天星和菜園村的瘋子很激,客觀地分析事件如何不能和平解決。運動過後,政府回應了、成立了發展局,也建了新村安置,那位朋友卻毫不知情。香港的「理性」和「客觀」,實際上是叫停大腦運作的理由。遇上居民爭取賠償,「理性的人」不認識任何居民,會自動說:其實村民只是想收多點錢吧;遇上垃圾庸官作愚蠢決定,「客觀的人」對事件的客觀後果漠不關心,卻可以體諒「當官也有難處」。如果哲學上的「理性」和「客觀」是思想家想達到的終極理想;港式的「理性」和「客觀」是犬儒、反智和謀殺思考的武器。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洋達:笑死朕:民主運動不是只懂說「不」

 

【明報專訊】零三年七一大遊行,在很多人眼中,是香港的驕傲。到底哪裏值得驕傲?零三七一,我們到底爭取了什麼?答案是什麼也沒有,我們只是成功讓政府暫緩替23條立法,然而到了今天,23條經已分拆重臨。

香港人爭取雙普選爭取了這麼多年,一點成果也沒有。香港民主運動搞了這麼多年,什麼都爭取不了,民主進程行前兩步,倒退三步。

香港民主運動一直都是失敗的,我們屢敗屢戰,屢戰到什麼地步?習慣屢敗的地步,甚至忘記了勝利。

香港民主運動一向如此,我們無法要求什麼,最大的成就只有「不要什麼」。我們的底線一退再退,政權得寸進尺。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陶傑:謬誤

 

特府的立法會議員替補機制,一個議員辭職、病死、意外身亡,不再補選,由幾年前同一選舉,得票第二的補上。

有青年國際政治學者提出:這樣做,會間接鼓勵暗殺,得票的老二,眼紅嫉妒起來,會把當選了的老大買兇幹掉。

老二補位,坐進立法會,老三也眼紅起來,也買兇把老二做掉,自己上。

當然,這樣的黑社會版本,聽上去像意大利西西里。但不幸立法是很嚴謹的事,不管可能性多低,想像力多豐富,只要有這樣的可能,就是漏洞。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雲:恐怖統治,快樂抗爭

 

【明報專訊】香港現行的投票方法,是依照政黨名單投票,即使投予獨立候選人,假如自己投票的政黨名單或獨立候選人勝出,第二高票的人是自己無份揀的。

港府目前的修訂,是萬一當選的人做了議員,中途辭職或出缺,政府就不再重新舉行選舉,而改由第二高票的人遞補。 這是違反投票意願的,道理顯淺得很。任何尊重邏輯一致性的政府都不應提出這種法例修訂,政府膽敢將這種法例修訂提出來,本身就是反理性的、無恥的行為。

港府這樣做,足可歸類為一黨專政的政府,與中共一道,坐待人民武力革命。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潘小濤:回答學生有關「六四」的幾個問題

 

 

【明報專訊】近日到多間中學演講,題目都是「六四」。學生提出很多問題,當中更有不少質疑之聲。筆者作為當年「六四」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從事新聞工作後觀察了中國近20年的發展,很想回答學生的疑問。

 

香港學生對六四的質疑主要分為四大類: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那一年的事,我告訴你,我永遠不會忘記

毋忘六四。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國明:菜園村抗爭運動揭示香港媒體與時代嚴重脫節

 

 

雖然菜園村的抗爭運動已持續了兩年多,但除了2010年1月萬人包圍立法會要求擱置興建高鐵的撥款伸請時,引來香港媒體廣泛報導;這兩年多以來媒體只是零零碎碎地報導。香港在九七前早已出現新聞娛樂化的問題,九七後的傳媒生態除了無法改變新聞娛樂化,更出現日益嚴重的自我審查。敏感的政治問題固然要自我審查,涉及地產財閥利益的也要自我審查。除了這兩大要害,香港傳媒的生態其實已形成另一種同樣嚴重(如果不是更嚴重)的問題。這一新的問題是香港的傳媒已跟形勢脫節,無法掌握時代的步伐,香港傳媒忽視菜園村的抗爭運動便正好是傳媒跟形勢脫節的例子。這樣說或許會被批評為誇張失實,不妨按下菜園村的抗爭,討論近日廣受香港傳媒關注的事件——支聯會主席司徒華逝世。無論是報章或是電子媒體爭相報導司徒華逝世的新聞,連身在台灣的前學運領袖王丹希望來港悼念司徒華一事也成為重要的新聞。王丹最終被拒來港悼念司徒華,輿論大多認為「一國兩制」受重創,王丹本人先在個人網頁表示「一國兩制」騙人,後來更在台灣舉行記者招待會,宣稱「一國兩制」已死。九七之後,「一國兩制」的承諾可以說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具體方案和正式合同,「一國兩制」受重創有如合同被塗污,合同的成效或約束力立即成疑。王丹來港悼念支聯會主席司徒華一事,連建制派人士也擺出一副樂觀其成的姿態,但最後還是無法成行,事態發展可謂曲折離奇,即使以新聞娛樂化的角度來看,王丹被拒來港的消息應是報章的頭條新聞。但事有湊巧,消息公佈當日同時發生電視台股權變動和豪門爭產的新聞。在新聞娛樂化的大前題下,王丹的消息便要讓路了;更何況大事報導可能令北京當局不快,因為王丹被拒來港的決定顯然是北京的某大員一聲令下的結果。香港傳媒的生態,尤其是言論自由、出版和辦報自由原是「一國兩制」的重要成份,2003年50萬人上街抗議的導火線恰恰是打壓言論自由的基本法23條立法。既然王丹被拒來港是「一國兩制」受重創,傳媒在「身受其害」的情況下,應不至於拱手把這段新聞讓路給其他新聞。從處理王丹被拒來港這則新聞的手法來看,已清楚看到香港傳媒如何不濟了。

如果說王丹被拒來港一事沒有受到香港傳媒適當的重視,那麼有關菜園村的抗爭便幾乎完全被忽略。王丹被拒來港一事當然源自六四和支聯會主席司徒華逝世,前者對中國大陸和香港都是重大的歷史事件,代表著重大的歷史轉折;後者則對香港尤其重要,不少評論更認為是一個時代的終結。無論是六四或是司徒華去世都是關乎歷史的重要事件,每年六四燭光晚會,傳媒都會大事報導。司徒華逝世的新聞更持續至他入土為安才停止。即使出現了傳媒自我審查和新聞娛樂化這兩大要害,但主管媒體的總算仍然能察覺歷史轉變。然而上世紀其中一位最重要的思想家福柯卻曾經指出,十九世紀是歷史的世紀,二十世紀則是空間的世紀(參見)。根據這說法,主管香港傳媒的,眼光仍停留在十九世紀,只能留意歷史轉變相關的事,對於空間的問題似乎一無所知。菜園村的抗爭是關乎空間的抗爭,若非發生衝突事故,香港的媒體根本不屑一顧。如果二十世紀是空間的世紀,關乎空間的抗爭便直接指涉當今世代的根本問題。事實上,只要仔細分析福柯的講法,再結合他整套思想體系,便能明白菜園村的抗爭背後的重大意義。香港傳媒生態除了經常被提及的兩大要害,更出現媒體主管愚昧無知,與時代脫節的嚴重問題。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思航:誰不在搵食?

 

繼上年反高鐵圍立會之後,農民、八十後一方陣營與工人、警察一方陣營,又再度「被」對立起來。今次被掀起的矛盾,又被帶到「搵食」的低層次思考上面。有輿論指高鐵工程受阻,工人丟了飯碗。因此,為保家園財產的村民頓成奪人衣食的罪人。

在香港,阻人發達要閃邊去,打爛人飯碗者至少折福,「搵食」兩個字是免死金牌(當然也是尚方寶劍)。「餬口」、「為口奔馳」、「搵啖苦飯吃」、「為兩餐乜都肯制」,這些成語、諺語,甚或深入民心的流行曲,可以印證「搵食」之重要,不斷鞏固了「搵食」之必然,天下百姓似乎都可以用「搵食」為一切行動的終極理由。

工人要搵食,村民不要嗎?大家都要工作來換取生活所需。那份自稱「公信第一」的報章,只說村民打爛工人飯碗,其傾向之明顯,未免太不在乎所謂「第一」了。誰擁有政經及傳播力量,誰便可以製造是非黑白。「好打得」的局長認為那位好打得的工頭,無非是「自衞還擊」,那招威猛的摔撻,只是搵食期間一次無可奈何的自衞,在官大爺的口中當然說得過去。但退一步看,整件矛盾衝突之中,誰在「自衞還擊」?答案是村民,一群想有個安穩的可繼續農耕生活的村民,一群合法合情合理地自衞的村民。(如何合法合情合理已經有很多報道,不再詳述了。)你可以說他/她們不是為了搵食?

誰在搵食?誰不在搵食?在立法會作人肉投票機的議員為了搵食?大興土木起高鐵的也是為了製造就業,方便富人搵食?被Amina一摑成名的交通警,在被摑與跌倒之間的兩秒,又在考慮搵食?打劫金舖又是搵食?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晧安/台灣立帖:性別教學真能促進平等?

 

現行性別平等教育強調融入教學,自己究竟教得如何呢?依教學內容可區分為「性別社會化消極教學」及「平等促進式積極教學」,幫助教學者檢視自己性別平等教學的境界如何。

「性別社會化消極教學」主要在指認性別刻板印象,讓學生了解社會的性別現況,這也是目前性別平等教育實施的一大困境。性別社會化教學能幫助對社會不甚熟悉的青少年們,了解社會的情形,從以為天下太平的天真,到能夠了解性別建構的脈絡,體認性別不平等的事實。

性別平等教學的教學歷程,還可分為「觀念:了解主流價值,破除性別迷思」、「運作:了解社會運作,改變原有做法」、「影響:了解影響效果,改變社會環境」、「認同:感受蛻變過程,促進價值認同」4個層次。

「性別社會化消極教學」在觀念上的目標,在呈現主流價值與想法的素材、指認與分析性別刻板印象所在、對性別問題能舉一反三;在運作層次,則在幫助學生了解知識、媒體等資訊如何生產、了解生活上的性別規範如何鞏固性別刻板印象;在影響層面上,能了解傳統性別價值,透過社會運作機制,產生哪些影響與效果,清楚鞏固父權的價值如何一再複製;在認同上,能充分理解性別社會化的歷程、在負面教材中獲得警醒、或從體認性別平等可透過行動帶來正面影響獲得感動。有助於初步地理解傳統、性別角色,社會中性別權力關係、文化規範、社會制度的運作機制。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保松:走進生命的學問

 

各位同學:

我們這門政治哲學課,去到這裏,已近尾聲。這三個月,我們一起研讀了當代最主要的政治理論,包括效益主義、自由平等主義、放任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和社群主義。這是一段不易走的知性之旅。在課堂,在小組導修,在原典夜讀,在網上論壇,都留下大家努力思考熱烈討論的痕。我希望,這些痕,會為你們的大學生活添上濃濃一筆,並長留於記憶當中。每年去到此刻,我總是如釋重負,卻也依依不捨。在這最後一課,我想多說幾句。

一門學問,如果能讓你茶飯不思,教你輾轉反側,並改變你看世界看人生的方式,那它一定已走進你的生命。它不是你要應付的功課,不是無可無不可的一堆術語,而是成了你生命的真正關懷。政治哲學,能夠走進各位的生命嗎?我們課上討論過的自由平等人權公義,能夠激起你們的知性熱情,並繼續引領大家的思考嗎?抑或你會反問,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如此認真探究道德和政治,真的有意義嗎?

 

虹.(ゝ∀・)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